渑池会上蔺相如真的压倒秦昭王?别天真了,他和赵国才是真正输家

发布日期:2025-04-13 13:51    点击次数:92

【引言】

“完璧归赵”那档子事儿闹大后,秦王被蔺相如摆了一道,心里头那个气,于是就派了大将白起,连着三次去打赵国,看那架势,就像是非要找回场子不可。

就在赵国全国都紧绷着神经准备应对的时候,没想到秦昭襄王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主动向赵国国君发出了邀请,请他到渑池来随便吃个饭,聊聊停战的事儿。

赵王这回又失眠了,他心里直犯嘀咕,秦国到底在搞啥名堂?

【一、宴上刁难:秦王是笨蛋?】

一听说要跟秦王一起吃饭,赵惠文王心里头那个紧张,简直就像要蹦出来似的,差点没给吓停了。

秦昭襄王的宴席可不好赴:二十年前,他亲妈宣太后的娘家亲戚楚怀王跑到秦国来求和,结果被他直接给扣下了,一直到死都没能再回楚国。

秦国办事,一贯爱耍那些老手段,赵惠文王心里真是一百个不愿意去。可廉颇和蔺相如一个劲地在他耳边劝说:“大王,你要是不去,咱赵国不就显得既弱小又胆怯了嘛。”他们就是说,大王,你得去,不然咱赵国的脸面往哪儿放?

而且,赵国现在也想赶紧结束战争。白起那家伙简直是个战神,现在正守在秦赵边境,吓得赵国老百姓晚上都不敢安心睡觉。

赵惠文王为了去秦国赴宴,可真是拼了,他带上了蔺相如一路陪同,还让廉颇在边境上屯兵。他们约定好,要是三十天内回不来,就直接立太子当王,绝不给秦国留半点空子钻。

赵王心惊胆战地抵达了渑池,秦王满脸堆笑地摆下了酒宴。几杯酒下肚后,秦王就开始找茬了,一会儿让赵王展示才艺,一会儿又向赵国索要礼物。赵王吓得一声不吭,倒是蔺相如挺身而出,毫不退缩地跟秦王讲道理,据理反驳。

秦王叫赵王去弹瑟,赵王反过来也让秦王去敲缻;秦国的大臣开口要赵国割让十五座城池,赵王这边也不甘示弱,直接提出让秦国割让他们的都城咸阳。两边你来我往,力量相当,最后谁也没能占到对方的便宜。

就这样,多亏了蔺相如挺身而出,渑池会议才顺利落幕,赵国也因此赢得了西边边境三年的安宁。蔺相如因此被提拔为上卿,职位还超过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

这看上去赵国是赢得彻彻底底,可问题就来了,秦昭襄王为啥非得拉着赵惠文王去谈判,难道是就为了过过嘴瘾?结果倒好,被蔺相如一顿回怼,弄得自己下不来台。

以前有过“把玉完整送回赵国”的故事,后来又有了“渑池会面”。秦王好几次都像是在故意挑衅,让蔺相如打他,难道秦王真是个傻子吗?

【二、伐楚vs伐赵:渑池之会是秦国的障眼法】

早在秦朝秦昭襄王掌权的第十二年,秦国就有了攻打三晋,往东扩张争霸天下的打算。他们用了个办法,就是跟远的国家交好,先打近的。所以,秦国一开始就把韩国和魏国当成了首要目标。

公元前293年那会儿,秦国的白起将军把韩国和魏国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一口气杀了二十四万人,还攻下了伊阙这个地方,从魏、韩两国手里抢了好些城池和地盘。这场仗,大家叫它“伊阙之战”,算是白起将军开始出名的一仗。打了这一仗之后,韩国和魏国就像没了大门一样,挡不住秦国了。接下来的三年里,秦军一口气占了61座城池,往东边去的路,再也没有阻碍了。

秦国那时候厉害得很,把韩国和魏国都打败了,而赵国,也是过得越来越好。说到之前五国一起打齐国那事儿,赵国可是捞了不少好处,把齐国的好多地盘都占了。齐国因此一落千丈,赵国却强了起来,这都多亏了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让赵国变得有钱有兵。

在秦国和赵国联手对付齐国那会儿,两边一直相安无事。可赵国势力越来越大后,秦赵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点说不清了。

公元前283年的时候,赵惠文王听了齐国的话,不跟大家一起打齐国了,反而去帮魏国。他派兵去阻止白起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这让秦国对赵国非常不满,可以说是恨得牙痒痒。

公元前297年到283年那阵子,白起一连三次攻打赵国,每次都打赢了。看看韩国和魏国的下场,白起就在边境赖着不走,对赵惠文王来说,他就像头顶上悬着的一把大砍刀,让人整天提心吊胆,连睡觉吃饭都不踏实。

所以,在渑池会面时,赵王表现得特别顺从,一声不吭。秦国靠着出色的伪装,让所有人都上了当。赵惠文王压根儿没料到,秦国求和的心跟他一样急,简直是急不可耐。

公元前281年那会儿,楚襄王心里憋着为老爸报仇的火,就拉拢了好几个国家一起商量着打秦国。秦国一看这阵势,心想不能坐以待毙,得抢先动手。于是,在公元前280年,秦国先派了个大将叫司马错的,把黔中郡给拿下来了。第二年,秦国又派了白起,让他带兵去打楚国。

秦军为了攻打楚国,派出了三路大军,可以说是倾尽所有。这时候,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国像四年前帮魏国那样,又来帮楚国。所以,秦国就搞了两个“障眼法”:

首先,派大将司马错去打头阵,而真正掌舵的白起,他却一直窝在秦赵边境那儿不动弹。这样一来,赵国那边就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压力,自然也就不敢随便乱来了。

另外,就在秦国大军往楚国进发的时候,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进行和平谈判。有了楚怀王被抓的教训,赵国那边肯定是先顾着自家国君的安全,这样一来,他们去帮忙楚国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一到渑池会议,秦昭襄王立马就装模作样起来,他先让赵王弹瑟想羞辱赵王,接着又吓唬赵国说要割地求和。他那咄咄逼人的样子,让赵国一下子就怂了。可他们哪知道,这时候的秦国,国内正空虚着,完全就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

《孙子兵法》里头讲:“打仗这事儿,得玩点计谋,明明行却装不行,打算用却装不用。”秦国这招迷惑人的把戏,真是绝了!公元前279年的时候,白起厉害得很,一下子就把楚国的郢都给打下了。郢都那边烧得跟火海似的,楚襄王没办法,只好搬到陈丘去。这么一来,秦国要统一天下,那真是谁也挡不住了。

【三、蔺相如的成功,赵国的失败】

渑池会议,说白了就是秦赵两国签了个“和平共处协议”,最后双方都挺高兴,事儿就这么定了。赵国国王的面子保住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和平也到手了。秦国,之前在鄢郢之战打了一场大胜仗,楚国现在根本没法跟它抗衡。这里面,蔺相如可是出了大风头,他的故事被《史记》给写了下来,成了战国时期无人不知的大人物。

五十年后的情况大变样,老秦人在王翦的统帅下,成功打下了邯郸,赵国就这么没了,秦国也借此扫清了统一路上的最后障碍。

赵国到底哪儿不如人?说名将,赵国不也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嘛;说国力,赵国在崤山以东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土地肥沃,比秦川强多了。就拿渑池会盟前后秦国和赵国的较量来说,赵国,乃至整个崤山以东的六国,真正缺的是啥?是大眼光、大谋略。

秦国很早就有了个大计划,那就是要打败三晋,占领整个天下。他们用的是远交近攻的法子,一点点地削弱其他国家的力量。这个计划主要是秦王和那个厉害的国相魏冉一起搞的,真是明君配上贤臣,配合得天衣无缝。可赵国那边就不一样了,赵惠文王身边,愣是没个能帮他出主意的贤臣。

蔺相如这人,胆大心细,口才一流,当个外交高手、谈判专家或者统帅大军都没问题,可偏偏做不了赵惠文王心目中的“得力助手”。他老喊着要“联手抗秦”,可在秦楚大战那节骨眼儿上,他没瞧出秦国的诡计多端,也没识破秦王嚣张背后的阴谋。

赵国没抓住这次好机会,反观秦国,是紧紧抓在了手里。楚国搬了家之后,秦国就没了顾忌,对魏国发起了猛攻。到了公元前273年,华阳那场大战,白起带着秦军把赵、魏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直接斩杀了十三万敌军,还有两万赵军被淹死。

公元前262年的时候,韩国上党那地方的郡守冯亭,打死也不愿意向秦国低头,于是他就带着地盘投降给了赵国。赵孝成王一听,立马派了平原君去上党接手。就在这时候,长平那边传来了隐隐约约、悲戚的号角声,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打响了,这事儿后来还被写进了史书,成了一段血腥的历史。

张弦揭秘“渑池会面”背后的真实故事[J].快乐晚年, 2017(5):1页在“渑池会面”这个历史事件里,张弦给我们深挖了其中的真相。他通过细致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这段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叙述,张弦就是用最直白的话语,把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呈现给了大家。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内容充实,让人一读就能明白“渑池会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非常适合老年朋友阅读。

寇克谈渑池会议上的蔺相如我读了关于寇克对渑池会议上蔺相如的看法。这篇文章是在2017年第一期《读书文摘》上发表的。寇克对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说,蔺相如在那次重要的外交场合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强敌,他没有退缩,而是挺身而出,用机智和口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寇克特别赞赏蔺相如的应变能力。在渑池会上,秦王试图通过羞辱赵王来彰显秦国的强大,但蔺相如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成功化解了秦王的阴谋。他不仅保护了赵王不受侮辱,还巧妙地让秦王陷入了尴尬境地。此外,寇克还提到蔺相如的忠诚和担当。作为赵国的使臣,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渑池会上,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担当。总的来说,寇克对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蔺相如的智慧、勇气和忠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图文打卡计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